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个额外的纯奶油蛋糕并不大,白不凡直接就是一个十字斩将其分为了四块,分给了在场除了林立之外的所有人。
寿星又被孤立了,果然,建小群就是友谊翻船的开端。
但林立现在顾不上这个小船翻不翻了,他
林立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回到实验室。此刻,他的脑海中正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能量场”理论与“智能梦境”项目能够产生协同效应,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技术进一步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教育、艺术创作甚至是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他决定召集团队成员,共同探讨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紧张。沈若岚率先言:“如果我们能通过调节个体的能量场频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思想层面实现共振,这或许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她的话语引起了众人的一片讨论声。
李然则提出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每个人的能量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找到一种普适性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进入共振状态呢?”这个问题立即引了大家的关注。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团队决定从音乐入手。音乐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具有跨越文化和语言的能力。他们计划开一款名为“共鸣旋律生成器”的设备,该设备可以根据参与者的脑波数据实时生成符合其能量场特性的音乐,并通过声音振动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群体间的和谐共振。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团队迅组织了一次实验。他们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包括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每位参与者都需要佩戴全息脑波扫描仪,并进入一个模拟的虚拟环境,在那里他们会听到由共鸣旋律生成器根据他们的脑波数据定制的音乐。
随着实验开始,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五彩斑斓的脑波图像。起初,这些图像各自独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波动模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志愿者的脑波开始显现出微妙的趋同趋势。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当音乐节奏达到某种峰值时,多个志愿者的脑波竟然同步产生了强烈的共振现象。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感到震惊又兴奋。沈若岚激动地说道:“看来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音乐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个体的能量场,使其更容易与其他人的能量场产生共振。”
然而,林立却保持着冷静的态度。“这只是初步的成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个结论的可靠性。”他说,“此外,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多变的算法以适应各种情况。”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优化共鸣旋律生成器的功能。他们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使设备能够自动学习并调整生成的音乐风格,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还增加了视觉反馈功能,通过动态光影效果增强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未来意识共同体”国际合作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各国科学家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意识融合技术的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位来自日本的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记忆共享网络”。他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个人的记忆片段传递给另一个人,那么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灵感。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听起来有些科幻色彩,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并非完全不可实现。林立意识到,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之一:突破个体之间的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交流与共享。
于是,团队再次投入到紧张的研工作中。他们尝试结合“情感共鸣系统”与“梦境锚点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平台,用于存储和传输经过处理后的记忆片段。为了避免隐私泄露问题,他们特别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加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相关信息。
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版“记忆共享网络”终于问世。为了测试其效果,团队挑选了几对关系密切的朋友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互相分享一段珍贵的回忆。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了新的启。
然而,这项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人担心,如果滥用这种能力,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甚至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对此,林立强调必须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并设立专门机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